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APP收集私隱 你的信息可能從這洩露……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5-16

本文要點

個人資料對於網絡巨頭而言意味着「可變現的財產」。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但使用時會留下「數碼痕跡」個人資料隨時外洩!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檢視10個香港市民最常用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及政策,發現各社交媒體包括:臉書(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收集的個人資料多達12至19項,如將用戶的個人資料轉移到其附屬公司、預設開啟位置追蹤功能,市民身處的地點無所遁形。有市民表示,上網搜尋資料後,社交媒體便會彈出同類廣告,恐怕個人喜好已被「共享」!



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現代人「機不離手」,但使用社交媒體隨時會洩漏私隱,甚至招致金錢損失。(大公報)

私隱公署提醒市民,應將個人資料隱藏設置最高的私隱權限,毋須使用位置追蹤功能時將之關閉而社交媒體營運者亦應避免收集過多用戶資料。


社交媒體收集很多個人資料。(路透社資料圖片)


私隱公署於去年11至12月期間,檢視facebook、Instagram等10個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及政策,昨日公布報告發現,有關社交媒體收集很多個人資料,例如姓名、電話號碼、電郵、出生日期、付款紀錄、所在位置資料其中以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收集最多,達到19項,港人最常用的即時軟件通訊WhatsApp亦收集達16項,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雖然毋須用戶登記,但瀏覽者先要透過其母公司google的賬戶登入,同樣會收集12項個人資料。


實測:社交平台疑「竊聽」

  

公署調查顯示,全部10個社交媒體均列明,會將用戶個人資料轉移到其附屬公司,並會收集用戶的位置,其中五間包括line、Linkedln、Twitter、WeChat、YouTube更會預設開啟精準位置追蹤功能,另大部分平台也會儲存用戶信用卡的資料。

  

整體評分方面,沒有社交媒體獲得5星最高分,LINE的得分最低,只有2.5星,包括並無清晰的個人資料保留政策,亦無雙重認證功能;YouTube整體評分4.5星最高,預設隱藏用戶的年齡及電話號碼。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中新社資料圖片)


市民陳先生一向熱愛旅遊,疫情前經常上網搜尋旅行資料,他發現使用社交媒體時,界面經常彈出旅遊相關廣告,「疫情期間,無法外遊,但仍會顯示有關內容,真的很奇怪。」據網上流傳,社交平台有竊聽功能,大公報記者參考坊間一種方法實測,兩人在一部內置鏡頭和麥克風的電腦前,不斷討論寵物話題,30分鐘後,瀏覽社交平台竟顯示跟寵物相關的資訊。

  

專家:小心「網絡爬蟲」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沒有社交媒體會承認竊聽用戶,但用戶在註冊時,一般已授權社交平台收集個人資料。現時人工智能科技(AI)先進,用戶沒有關閉麥克風功能,AI可透過語音分析,再轉化為廣告發布給用戶,網購平台情況更加明顯。他指出,一旦個人資料外洩,最令人憂慮的是牽涉釣魚網站甚至騙案,「所謂『網絡爬蟲』(web crawler),是自動蒐集網頁上資訊的程式,如果不適當地運用,就會被黑客利用作不法用途。」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提醒用戶,社交媒體世界雖多姿多彩,但用戶不應忽略可能帶來的私隱風險,可能涉及個人資料被濫用、擷取或外洩,公開的個人資料更可能被用作起底、網絡欺凌或網絡釣魚,導致用戶蒙受財產損失,甚至身心傷害。

  

私隱公署建議市民,註冊賬戶前開設專用的電郵賬戶,只提供必須的個人資料,將個人資料隱藏設置最高私隱權限,毋須使用位置追蹤功能就關閉,社交媒體營運者應避免收集過多用戶資料,提供更多私隱相關功能,增加用戶的選擇。


facebook稱「私隱捷徑」可改設定。(資料圖片)


facebook稱「私隱捷徑」可改設定


私隱公署將報告提交各社交媒體,最後共有五間公司代表旗下七個社交媒體平台回應,普遍強調十分重視用戶的個人資料私隱,其中facebook強調,有提供「私隱捷徑」協助用戶更改設定,WhatsApp甚至形容,私隱措施及透明度,屬行業領導地位,包括有提供「幫助中心」協助尋找私隱指南。

  

Meta代表旗下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回應,已向用戶提供額外的功能,包括「私隱捷徑」讓用戶可快速採納最常用的私隱設定及工具,例如修改賬戶密碼及位置追蹤設定等,「私隱設定入門」已向用戶解釋私隱原則。

  

WeChat:高階加密技術

  

WeChat表示,已使用高階加密標準技術,保護數據在傳輸過程的安全性及保密性,有關加密技術適用於其伺服器和用戶裝置之間的數據傳輸。此外,WeChat在用戶刪除賬戶的過程中,其系統會在特定情況下,要求用戶在登錄時進行雙重認證。

  

Microsoft代表旗下Skype回應,其應用程式只屬於個人通訊平台而非社交媒體,不應與其他社交媒體作比較。Skype亦表示它們設有獨立網頁讓年輕人更容易理解相關的私隱政策。

  

Meta及WhatsApp認為,其私隱政策符合私隱公署發出的《擬備收集個人資料聲明及私隱政策聲明指引》,亦有提供「幫助中心」協助用戶找尋私隱指南及常見的私隱問題。


「數碼痕跡」方便廣告商


社交平台收集資料主要是配合「數碼痕跡」使用,分析用戶興趣喜好,製成大數據,以便商戶精準投放廣告。



井水集 | 網絡起底的元兇




文/龍眠山


私隱專員公署就社交媒體的私隱設定發表報告,指出包括Facebook、Twitter、WhatsApp等社交媒體,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多達19種,如信用卡資料及行蹤位置等等,對用戶造成巨大的潛在風險。

  

報告其實並不令人驚訝。上述被點名的社交媒體平台,絕大多數都是由西方網絡巨頭如Google所操控,表面上有所謂的「個人私隱條款」,但實際上如何操作、用戶個人資料有沒有洩露,只有他們最清楚。

  

多年前,美國叛諜斯諾登為港人上了一課。當時他在香港與朋友碰頭時,第一時間要求全部人交出手機,原因是只要有手機在身,行蹤就沒有秘密。那個緊盯着你的「老大哥」,就是執行「稜鏡計劃」監控全球的美國情報部門。美國一直指控別人發動網絡攻擊、網絡監控,其實是賊喊捉賊。

  

許多香港市民有「打卡」習慣,聚會、行山等活動都會用手機拍照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些資料全部都儲存在「雲端」,再經大數據分析,精準掌握使用者的愛好、動向,當中存在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2019年黑暴期間,許多警員被「起底」,相關資料是如何被洩露?社交媒體有沒有責任?

  

私隱專員昨日指出,公開的個人資料被其他人彙編後可用作「起底」以至其他不法行為。公署要求社交媒體公司應避免收集超乎所提供服務的所需資料、不應預設位置追蹤功能為開啟,並應主動應對「起底」、「數據擷取」或其他非法行為,限制搜尋用戶的方式。

  

個人資料對於網絡巨頭而言意味着「可變現的財產」,要他們自我限制,無異於與虎謀皮。私隱公署有必要加強執法,特區政府亦應研究完善法律以堵住漏洞,維護市民權益。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一日走10場,見12次記者,歷次選舉中難得一見!


準備復課!今次有這些舉措


如何在香港學校推行國安教育?教案來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